易建康,个人健康平台

健康资讯

“蛛血”并发症之“脑血栓形成”

作者:admin  时间: 2016-07-15 10:38    分享到:

蛛网膜下腔出血时,由于出血是在脑外,所以瘫痪等脑实质损害的症状比较少见。除非是脑表面的出血灶,可以因为少量血液破入脑实质、或者因为脑水肿等原因造成比较轻的肢体瘫痪。

在临床工作中,一些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(约15%~20%),急性期并没有肢体瘫痪,过了几天之后,在病情好转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肢体偏瘫。这往往就是继发了“脑血栓形成”的结果。

一、发生机理

蛛网膜下腔出血后,血液大量积聚在脑底部蛛网膜下腔的扩大部分---“脑池”。在此区域有很多重要的脑动脉通过,例如大脑中动脉的起始部即在这里由颈内动脉分出。随着蛛网膜下腔内陈旧血液中的红细胞、血小板等成分的破坏,可以释放出某些具有血管收缩作用的生物化学物质,这些物质可以引起局部血管的强烈收缩,即出现“脑血管痉挛”

血管痉挛一般在出血后第3~5天开始,5~14天为高峰期,2~4周逐渐减少。持续的血管痉挛是“脑血栓形成”的主要原因!

临床表现:意识障碍和局灶神经功能损害体征(如偏瘫),或二者均有。

动脉瘤附近脑组织损害的症状通常最严重,其中大脑中动脉的血栓性闭塞最常见。

二、预防措施

脑血管痉挛所诱发的“脑血栓形成”也是蛛网膜下腔的一项重要的并发症,像“再出血”和“脑积水”一样,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中早已经引起了临床医生的重视。

临床上往往会在病人出血的早期即采取预防血管痉挛的措施,主要包括:

1、维持人体正常的血液容量和血压,避免过度脱水;

2、早期使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(尼莫地平);

3、早期手术去除动脉瘤、移除血凝块。

目前,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血管痉挛,更多国内外的研究正在进行中,希望将来能够为临床治疗带来更多的帮助。


相关推荐

网站声明 |  隐私声明 |  联系我们

©Copyright 2011-2021 上海轶龙应用软件开发有限公司 沪ICP备06016408号-2